Created by 吳家瑜 TMU
目前公開的土壤液化潛勢圖分為3個等級,顯示在約5到6級(因地區而異)強烈地震發生時,發生土壤液化之輕重程度。如下圖4各級液化潛勢及其對應的狀態。
目前公開的潛勢圖比例尺只有1/25,000,精度低,不能代表區域內「每一吋土地」,此圖是用來作為國土區域計畫等參考用,並非用來確認建物本身是否安全的關鍵。因此,建築物位於「高度土壤液化潛勢區(紅色區域)」內請勿過度擔心,民眾可利用自主檢查表先初步檢核,並向地方政府查閱建物的原始設計資料尋求專業技師進行專業診斷。建築物位於「中度土壤液化潛勢區(黃色區域)」內中短期內應無太多的風險顧慮,可以配合地方政府較精細的調查工作與結果,再決定後續措施。建築物位於「低度土壤液化潛勢區(綠色區域)」內遭遇強烈地震地表產生劇烈震動時,所受影響很小。
依斷層兩側變形狀況可分為二類,若兩側變形狀況對稱,則斷層兩側繪 製等寬之影響範圍,即兩側各約 150 公尺寬的區域;若兩側變形狀況不對稱,則斷層兩側繪製不等寬之影響範圍,以及古地震研究,發現逆斷層錯動 時在主要變形側(上盤)影響範圍較大,而在非主要變形側(下盤) 影響範圍則較小,因此劃設原則為主要變形側約 200 公尺,非主要變形側約100 公尺圈繪易受斷層影響之範圍(經濟部,2014)。上述範圍經參考國土測繪中心提供參考之地籍資料並經必要編修後,決定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之範圍。
土壤液化潛勢是推估地層容不容易發生液化的可能,其做法可以透過蒐集大量地質鑽探資料(地下地質狀況)與地下水位資料進行評估。在台灣依據建築法相關規範方法演算,分析在發生設計地震(約5或6級,因地而異)時,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輕重程度。
政府對於土壤液化潛勢的分析可分為三級分別啟動,第1級由中央負責,相關資料將作為國土及防災等規劃的參考,第2級由地方政府負責,作為地方相關工程建設參考,至於第3級則由業界負責,作為個別建案建築基礎設計之依據,而目前針對全國公開的資料為第1級,精度較低。
地震與斷層習習相關,臺灣活動斷層分布主要在西部麓山帶與平原交界處及東部花 東縱谷區域,共分為 2 類:第一類活動斷層為全新世(距今 10,000 年內曾 經發生錯移)活動斷層及第二類活動斷層為更新世(距今約 100,000 年內曾經發生錯移) 晚期活動斷層。目前臺灣活動斷層屬於第一類 20 條,第二類 13 條,共 33 條活動斷層; 而新北市境內由山腳斷層自金山區到新莊區貫穿轄區,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屬於第 二類活動斷層。
臺灣北部緊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隱沒系統正上方,以及兩板塊斜撞邊界的 東側,弧陸碰撞開始於晚中新世,在此劇烈的板塊碰撞下造成臺灣本島劇烈地形抬昇, 並且山麓前緣造成複雜的褶皺與逆衝斷層構造,產生山腳斷層的活動,以致臺北盆地下 陷為湖,又因沉積物堆積而形成現在的臺北盆地。相對於目前臺灣中部及南部區域,臺 灣北部區域已非板塊主要碰撞區域,並且處於一伸張型應力地體構造區域。
活動斷層受其兩側易受活動斷層錯動或地表破裂影響範圍,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劃定者為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位於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內的土地並非完全被禁止使用,但需要藉由基地地質調查與地質安全評估來確定土地開發行為的適當性,遠離災害風險較高區域或因應風險大小調整土地利用強度與密度,以提升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與安全性,避免未來斷層活動時造成重大災害與損失。
地震早期預警系統最大的功用就是當地震已經發生,於破壞性震波尚未到達前預先 發出警報聲響、即時通知,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時間通知全校師生即時採取「趴下、掩 護、穩住」等防護作為以降低強震傷亡。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的運用,平時可結合並納入 校園防災教育課程,依校園環境預先擬定逃生路線,並作地震演練,讓學童熟悉校內逃 生路線以及地震警報聲響,強化學童地震防災意識及強震發生時的應變能力。另外由本府教育局強化辦理相關教育訓練、宣導及擬訂獎懲 與管考機制,並於辦理學校輔導訪視或各項研習時,將地震早期預警系統操作及檢核機 制納入課程。
土壤液化顧名思義就是土跟水產生變化所引起的。基本上土壤是由土砂顆粒堆疊而成,土壤砂粒間均有間隙,我們稱之為孔隙,孔隙充滿水及空氣,一般情況下砂土的顆粒和顆粒間是會互相接觸的,而達到穩定的狀態。
但是當大地震來時,劇烈的搖晃會破壞平衡,使得土壤顆粒間的水壓增高,土壤顆粒彼此間的接觸力霎時消失,土壤顆粒懸浮在水中,而失去承載能力。當孔隙水壓過高時,水與部分砂土會經由地層中的裂隙,往上衝出地面,造成噴砂現象,土壤液化發生時,地表的建築結構因為土壤失去承載能力,致使房屋下陷、傾斜、龜裂,及電線竿傾斜等災情。強烈震動過後,因震動增高的水壓逐漸消散,土壤顆粒逐漸沉降,造成進一步的地表沈陷。
因此,土壤液化的發生需要三項要件:(1)鬆軟的砂層(2)高地下水位(3)強烈的地震,這三項具備了才可能發生土壤液化。
位於臺北盆地西側與林口臺地東緣之間,屬第二類活動斷 層為正移斷層。山腳斷層呈北北東走向,斷層自樹林附近向東北方向延伸至北投,穿越 大屯山區後由金山向海域延伸,總計約 74 公里,可以分為 3 段:北段由北投向北延伸 至新北市金山,長約 21 公里;南段自新北市樹林向北延伸至臺北市北投區,長約 13 公 里;海域至少尚有 40 公里之斷層破裂。
斷層是一種屬於破裂性的變形,在破裂面兩側的岩層會沿著裂面發生相對移動,或是上下移動,或是左右移動。斷層有時為一清晰明顯的斷裂破碎面,稱之為斷層面(Fault Plane),但通常都成為一個斷層帶(Fault Zone),具有相當的寬度。在斷層面上方的岩層稱為上盤(Hanging Wall),在斷層面下方的岩層稱為下盤(Foot Wall)。
斷層兩側所發生的移動,都是相對的,當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相對的向下移動,代表地殼受到張力後沿著斷面向兩側拉裂所造成的斷面,或是地殼由下向上升起所形成,稱之為正斷層(Nomal Fault),正斷層主要是垂直方向的運動,在斷層移動後常常可以形成明顯的斷崖(Fault Scarp)。反之,當斷層的上盤沿著斷面對下盤相對的向上移升,是地殼受到兩側壓力推擠所造成的,表示地殼受到側向的擠壓緊縮所形成,稱之為逆斷層(Reverse Fault)。
3D災害潛勢地圖
https://dmap.ncdr.nat.gov.tw/1109/map/
消防局、教育局與氣象局合作,利用設置於學校之地震儀架接校園網路,用以傳輸即時地動資訊,完備地震即時觀測網,強化地震應變決策機制。並由氣象局建置即時震度顯示網路頁面,俾利於震後第一時間可取得行政區即時震度,作為救災能量調 度參考。
106 年研擬後續加值運用方式,利用氣象局建置之震度顯示系統(測試版),並與氣象局研商,於地震後發送地震 EMAIL ,再利用 EOC 簡訊系統即時傳送行政區即時量測震度簡訊予災害應變中心同仁及指揮官作為地震應變之用。
地球上的主要板塊分為七大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南極大陸板塊,台灣就處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的地方,因此時常發生地震,有時會釀成嚴重災害。
https://scweb.cwa.gov.tw/zh-tw/liquefaction/list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https://www.liquid.net.tw/cgs/Web/Map.aspx
台灣活動斷層查詢系統
https://faultgis.gsmma.gov.tw/gis/
地質雲加值應用平台
https://www.geologycloud.tw/map/ActiveFault/zh-tw
主要包含地形圖、地質圖、公共設施、潛在災害等相關資訊, 可作為減災、整備、應變、復建等災害防救各階段作業的參 考依據。
主要包含救災資源資料庫及救災設施資料庫,作為應變 決策系統指揮調度的依據。
我國使用芮氏地震規模,亦稱為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ML);芮氏地 震規模是以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振幅為基礎,當地震震源大小一定時,距離震源愈 遠震波的振幅就愈小;當與震源的距離一定時,則震波的振幅與震源的大小成正相關。 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 模值都趨近相同。
受災戶損失類別調查、申報及補償金額、公共設施損失、垃 圾清除及掩埋計畫、災民中長期安置計畫、災民心理輔導人 力資料及國軍支援復建計畫等。
2.5~8gal
主要包含災害現況分布資料庫,作為災害現況掌握及後 續決策支援的參考依據。
0.8~2.5gal
8~25gal
0.8gal以下
臺灣地區主要有 3 個地震帶分布:
一個地震的能量釋放僅有一個地震規模。但因地點的不同,產生的震度不一定相同; 一般而言,距震央愈近區域,其震度愈大,但盆地地形有放大效應。盆地地區可能距震 央較遠,因放大效應的影響下,產生距震央較遠的地區震度較大的情況。近年來的研究 顯示,當地震波進入盆地時,受到盆地地形以及其內部鬆軟沉積物的影響,產生顯著的 地震波震幅放大現象。
地震之震度即表示地震造成地表振動程度的大小,依不同的地表加速度,分為不同 級數,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為強化地震震度與災害影響的關聯性,提升地震救災應變效能, 修正地震震度分級,將震度 5 級、6 級分別細分為 5 弱及 5 強、6 弱及 6 強,以地震動速 度大小值,取代原以地震動加速度大小值,並於 109 年實施新制。
25~80gal
傢俱固定方式
地震規模因量度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數值,但皆在表示該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之多 寡,除常見之芮氏規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外,還有地震矩規模(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400gal以上
地震常見用語說明:
約定緊急事故地點
依經濟部民國92年發布「水利建造物檢查及安全評估辦法」,與民國97年6月6 日制訂公告「水利建造物檢查及安全評估技術規範-防水、洩水建造物篇」,除定期檢 查外,於一定震度地震發生後應進行相關檢查或其他事故後之不定期檢查,檢查時機如 下:
掌握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或相關地方社區志工之資源及支援能量,建立跨縣市 調度支援機制,並加強編組及演練,落實民間資源整合運用,以利災時協助政府單位執 行救災運作;平時應掌握並建立民間志工團體聯繫管道及受理協助窗口等體制。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構造性地震(地殼變動)為主。由於地球內有推動岩層 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 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波動,稱之為地震波,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 就是地震。地震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波(Surface wave),一種是實體波(Body Wave)。表面波只在地表傳遞,實體波能穿越地球內部。
實體波能在地球內部傳遞,又分成 P 波(Pirmary Wave)和 S 波(Secondary Wave) 兩種。P 波:為一種縱波,粒子振動方向和波前進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進速度 最快,也最早抵達。S 波:前進速度僅次於 P 波,粒子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前進方向, 是一種橫波。
利用 P 波和 S 波的傳遞速度不同,利用兩者之間的走時差,可作簡單的地震定位。 此外,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之「強震即時監測系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 地震站觀測得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此預估各地 區之震度與震波抵達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搶在具威脅性的 S 波到達前,對 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及震波到達等資訊。若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比實際破壞性 S 波更 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 科技。
要先保護自己的安全
本市在地震災害發生後,災情受損程度,已造成財物損失慘重或有大量人命傷亡之 虞,若其災情已達乙級或甲級災害之程度(分級說明參閱總則編),則由本市各權責單位 到達現場從事或協助區應變搶救及善後處理工作;若其災情僅達丁級或丙級災害之程度, 尚未達到成立現場指揮所之要件。由各災害編組單位分別派遣轄區責任單位前往處置。
地區發生重大災害、情況嚴重緊急時,得依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及「結合民 防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執行災害整備及應變實施辦法」之有關規定,協調全民防衛 動員體系,運用編管之人力、物力能量,配合進行救災或提供建議。
如果離自己的教室很遠,不要強行返回,聽從附近老師的指示,抱住頭部並且保護身體,蹲低姿勢就地避難,小心窗戶玻璃。
注意天花板掉落的物品,小心地上散落物造成跌倒,到安全的空間就地避難。
地震來臨時應防止其造成二次災害,並備妥必要裝備、器材及災害監測器具。本節 將針對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較廣之各類型二次災害擬訂內容,逐項列舉工作要項與研 擬相關對策。
在避難收容處所的活動
緊急應變措施中,有關大量災民避難疏散、緊急醫療救援、傷亡名單確認、結合社 會資源、食物、飲用水及生活必需品之調度與供應、災情之蒐集、通報及通訊之確保、 媒體工作、社區之緊急應變皆屬於各類災害之相關準則。